“人工智能”技术能否取代诗人?
时间:  
2017-06-23
  发布者:

据媒体报道:前些天,人工智能机器人“微软小冰”来了一场新闻发布会,发布会上,微软工程师说,他们2014年开发的虚拟机器人“微软小冰”经过三年积累和学习,已经具备了与人对话的能力,它不仅能跟人聊天,还能唱歌、写评论、主持节目,尤其是,还能写诗!

  新闻介绍说,“微软小冰”被定位于“少女诗人”,萌妹子“小冰”用了100个小时的时间,“学习”了自1920年代以来近100年间519位中国现代诗人数万首诗歌作品,经过对几千首诗10000次的“学习”,学习到了语言的使用和意象的捕捉等能力,而人类如果要把这些诗读10000遍,则需要大约100年。掌握了写诗技能后,“小冰”先后使用27个化名在不同平台发表诗歌作品,直至诗集发布时还未被识破机器人真身。

  5月19日,湛庐文化出版了人工智能小冰创作的现代诗集《阳光失了玻璃窗》,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部100%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。为了给她的作品申请书号,甚至引发了出版总署高层的讨论,这已牵涉到人工智能的写作伦理问题。

  “微软小冰”写的诗究竟有没有艺术的和审美的价值?比如“小冰”的《自然的歌者》一诗:“象(像)老槐树的影子/自然的歌者或许能忍心的(地)消散/宇宙/万年的时间/你们躲在园树/是大自然的机兆/他话中受的是云梯下的黑/孩子负着游惰的人们浮去”……尽管诗中用语似乎略显怪异,但已具有了诗歌思维,诗中的意境和意象乃至风格,都颇有禅意超脱的风味,是不错的诗。但在《它常把我的海水洗甜》这首诗中,出现了“有燃(悠然)从风雪的街心随着流漫”这样的用词错误,这源于汉语言文字的复杂的多义多音的特征。

  对“人工智能写诗”应该怎样看?诗人廖伟棠指出,“小冰成功地学会了新诗的糟粕,写的都是滥调”,对“小冰”提出了高要求,还未“接近了一个有自觉、自由意识的诗人”。

  最近,长篇科幻小说新作《国王与抒情诗》出版,描写了人类对技术、未来、生存的叩问和焦虑,但与书中的叩问和焦虑不同,该书作者对人工智能的创作却是充满期待,“如果机器人能够写出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还要好的小说,那我作为一个读者来说我肯定会去买来看。我只是希望如果真的有机器人能写出比现在人类写得更好的小说,我自己作为一个读者,还能读得懂”,对于机器人写的小说,作为人类的读者能不能看得懂,却是一个问题。

  “人工智能”能不能写出文学作品,写出机器人独立体系的作品,甚至是比肩人类智慧甚至超越之的文学作品呢?机器的自动写作,是否构成了对人类智慧尊严的挑战,对人类文学艺术的尊严的挑战?这又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与技术对象、艺术思想和技术思想的关系问题。而且,这一直是科学家、哲学家、美学家所思考的问题,有的认为,人类可以对机器的写作加以控制,有的则认为,人类因为自己的作品被超越从而失去自我……

  阅读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大家海德格尔的一些著作,我们会发现,海德格尔在完成他的名著《存在与时间》之后,主要关心和思索的就是诗歌和技术。海德格尔说,诗歌是不受我们意志支配的,诗人不能强迫自己写诗,它本是有感而发的,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能去感受诗歌,让它撞击我们的心,引起我们的震颤。对技术,海德格尔思考的是,技术的发展,关系到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,人的技术存在的根基何在,而技术又可能把他带向哪里?海德格尔是把诗歌和技术看作是对立的两面,应该尊重诗歌本身的艺术和思想的特点,不能把技术性思维延伸扩展到诗歌中去,不能把诗歌语言当作是一种能够被操纵、被控制的技术工具。

  对文化而言,技术的发展的确使文化的大众化成为可能,也使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表达方式方法的影响,给文艺的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,从而开拓了文艺的新形式、新文艺。但是,还应看到的是,技术能力的迅速提高,已经造成这样的现实,人性的力量退化,人的精神信仰普遍沦丧,人的精神变得失去了创造力,呈现出萎缩的状态。技术时代下文学艺术这种精神创造中,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和理想丧失了,它们被技术程序所取代,文学艺术成为一种悖论,既丰富又贫乏;既是对个人的赞扬又是对个人的抛弃;既是形式的获得又是真实的丧失——有时达到对世界的拒绝和作品的自我毁灭的地步。在技术的作用下,文学艺术的性质不但可能会改变,而且,技术可能多少抑制了文学艺术,并使之贫乏起来,甚至文学艺术因此面临着被一扫而空的危险……

  我们读读董桥的《星期天不按钮》,书中写的就是科技力量对人类文化中诗意、文学冲动、艺术想象这些创造精神的摧毁……而其实,我们对“人工智能”能不能写出甚至是比肩人类智慧甚至超越之的文学作品,机器的自动写作是否构成了对人类智慧尊严的挑战,对人类文学艺术尊严的挑战的疑问,反映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的焦虑和文化的焦虑。

  现在来看,无论赞成技术或者反对技术都是毫无意义的。究竟“人工智能”能否代替我们的文学创作,这至今仍是一个在争论的问题。有人说,诗歌将是人类的最后基地,诗人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,因为构成诗人这一独特生物的,不只是某种智慧,诸如潜意识、挫败感、非理性想象力、直觉、情感的暧昧、反讽的能力、语言晦涩与准确之间的平衡等等,都是要在真正的人间、经历命运无常的磨炼才能得到的……

  如今,“人工智能”技术已经发起了对人类文学尊严的挑战,我们的生命、我们的精神、我们的文学艺术,该怎样面对呢?(来源 北京日报)